子夜吴歌李白
3周前 (08-31)12
李白《子夜吴歌》阅读答案及赏析,子夜吴歌李白秋歌长安一片月,万户捣衣声。秋风吹不尽,总是玉关情。何日平胡虏,良人罢远征?冬歌明朝驿使发,一夜絮征袍。素手抽针冷,那堪把剪刀。裁缝寄远道,几日到临洮?(1)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?(4分)(2)两首诗写作角度明显不同,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。(4分)参...
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
3周前 (08-31)12
辛弃疾《满江红·送李正之提刑入蜀》阅读答案,满江红·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辛弃疾蜀道登天,一杯送绣衣【2】行客。还自叹中年多病,不堪离别。东北看惊诸葛表,西南更草相如檄【3】。把功名收拾付君侯,如椽笔。 儿女泪,君休滴。荆楚路,吾能说。要新诗准备,庐江山色。赤壁矶头千古浪,铜鞮陌【4】上三更月。正梅花万里...
黑云翻墨未遮山
3周前 (08-31)8
“黑云翻墨未遮山,白雨跳珠乱入船。”的意思及作者全诗翻译赏析,黑云翻墨未遮山,白雨跳珠乱入船。 [译文] 黑云如墨汁打翻却不能遮住青山,白亮的雨滴像珍珠纷乱地溅进木船。 [出自] 北宋 苏轼 《望湖楼醉书》黑云翻墨未遮山,白雨跳珠乱入船。卷地风来忽吹散,望湖楼下水如天。.....
躬自厚而薄责于人
3周前 (08-31)13
躬自厚而薄责于人,拼音gōng zì hòu ér bó zé yú rén注音ㄍㄨㄥ ㄗˋ ㄏㄡˋ ㄦˊ ㄅㄛˊ ㄗㄜˊ ㄩˊ ㄖㄣˊ解释躬:自身;责:责备,责问。多严于律己,少苛求别人。出处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子曰:‘躬自厚而薄责于人,则远怨矣。’”例子清·谭嗣同《报贝远征》:“躬...
别生枝节
3周前 (08-31)12
bié shēng zhī jié比喻另起事端或平添麻烦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《辛亥革命·徐锡麟安庆起义清方档案》现在人心皆惑,稍一宣扬,诚恐别生枝节,当遵谕格外秘密。”我前信的所谓‘怕闹出麻烦’,先生误会了意思,我是说怕刊物因为我而~。★鲁迅《书信集·致陶亢德》...
三三五五
3周前 (08-31)12
sān sān wǔ wǔ三个一群,五个一伙。唐·李白《采莲曲》岸上谁家游冶郎,三三五五映垂杨。”却有那恶薄同袍,轻浮年少,~,去看苏秀才前妻。★明·东鲁古狂生《醉醒石》第十四回...
橘化为枳
3周前 (08-31)11
jú huà wéi zhǐ比喻人由于环境的影响而变坏。《晏子春秋·杂下之十》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,叶徒相似,其实味不同。所以然者何?水土异也。”无...
前赤壁赋原文
3周前 (08-31)13
品读 《前赤壁赋》原文与翻译 宋.苏轼,品读 《前赤壁赋》宋.苏轼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《赤壁赋》,后人称之为《前赤壁赋》和《后赤壁赋》,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。苏轼被贬为黄州(今湖北黄冈)团练副使的1082年秋、冬,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,写下这两篇赋。这个时期,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:一方...
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
3周前 (08-31)12
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,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: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,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。出自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。窗含西岭千秋雪,门泊东吴万里船。【诗文解释】1、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,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...
特蕾莎修女
3周前 (08-31)11
《特蕾莎修女:加尔各答的天使》阅读答案及解析,加尔各答的天使1997年9月10日,印度的加尔各答。一场隆重的葬礼正在举行,逝者的遗体被12个印度人高高地抬起来,所有在场的人全部下跪,包括印度总理。当逝者的遗体抬过大街时,两边大楼上的人全部下楼来,没有人觉得有资格比她站得更高。这是印度各界人士以及来自...
红酥手
3周前 (08-31)11
陆游《钗头凤·红酥手》宋词翻译与视频赏析,钗头凤·红酥手《钗头凤·红酥手》,南宋词人陆游所作,抒写陆游自己与唐婉的爱情悲剧。两阂词出自不同的人之手,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,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——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。 全首词记述了词人与唐氏的这次相遇,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,...
纲举目张
3周前 (08-31)10
纲举目张,纲举目张发音 gāng jǔ mù zhāng 释义 纲:鱼网上的总绳;举:提起。把大绳子一提起来,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。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,带动其他环节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。 出处 汉·班固《白虎通·三纲六纪》:“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。”汉·郑玄《诗谱序》:“举一纲而万目张,解一卷而众...
斫轮老手
3周前 (08-31)12
zhuó lún lǎo shǒu斫轮斫木制造车轮。指对某种事情经验丰富的人。《庄子·天道》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。”两人不来多嘴,全凭那~徐世昌及倚马长才王式通悉心研究。★蔡东藩、许廑父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六十七回...